现代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不少人把拥有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和终极的目标,完全忽视了获取财富的方式,比如认为只要能富起来,不劳而获也无妨,甚至更好,这就必然陷入生活的误区,使得自己有无财富,都与快乐无缘。
美国艾默利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劳有所得”比“不劳而获”更能引起人的大脑兴奋。
时下,很多人怀着暴富梦,他们搏击股票市场,买彩票,甚至触犯法律。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一位24岁的姑娘,中了一笔37.5万英镑的彩票。这对本来手头拮据的她来说真是大喜过望。但是,她买了汽车却不会驾驶,买了许多新衣服却压在箱子底。她仍不习惯美味大餐而更爱炸薯条。她仍找不到工作,闲坐家中百无聊赖。扬子喜爱读书,朋友也多,生活丰富多彩。忽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笔海外亲戚赠予的财产。扬子买房子、置家具、下饭馆、出入高档娱乐场所,书不愿意再读,朋友也不再交往。然而过了那一段兴奋期后,扬子觉得日子越过越没意思,他深有感触地说:“没钱的时候,我还有所追求,我还知道丰富自己。等有了钱之后,我倒不知该追求什么了。”在一份“坦白交代”的万言书中,一名贪污犯这样写道:“好不容易到手了几十万块钱,但它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欢喜。满房间的彩电、冰箱、空调、音响,客人们夸我有能耐,我却心惊肉跳,生怕张扬开来。晚上睡在席梦思床上,我也常梦见公安局的人拎着手铐进门。”
金钱的获得必须有安全的心理价值,否则它并不是多多益善的。以上这些事例说明,一个人财富的生成与他对财富的控制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步的关系,人们在聚敛财富的同时也在学习对财富的驾驭。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便导致心理上或生活上的失衡状态。财富来得过于容易,会使人耽于幻觉,丧失清醒,并与所处的环境剥离。据研究者分析,大约有70%的中奖者变得好逸恶劳,放弃了工作,也失去了人际交往的乐趣。有人搬进了新房,却遭到周围邻居的排斥。有人受到亲友的觊觎,三亲六故都想从这笔横财中分一杯羹,上演了吵吵闹闹的恩恩怨怨。此外,中奖者还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大多数人说不清自己属于哪个阶层,而失去了精神归宿感。所以金钱必须是“有劳而获”,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快乐。财富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与其表面的价值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当获得金钱的方式不同时,虽然表面价值增加的是同等量,但它带给人的心理价值却不一定相同,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效应。财富的获得若不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气、能力与智慧,那么所获得的快乐非常短暂,它产生不了自豪感和自我价值感。
对大脑的研究表明,必须要为报酬付出劳动时,大脑才会更加重视,更加兴奋。
近日,美国艾默利大学对人体大脑快乐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首先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必须玩一种简单的电脑游戏才能获取报酬;另外一组什么都不用做也能获得奖励。然后,科学家测量了大脑中与快乐有联系的部位———一种纹状体的脑部活动。结果发现,劳动的人群脑部活动更加兴奋。对此,精神与行为科学专家、助理教授格雷格·伯恩斯解释说:“当你必须要为报酬付出劳动时,大脑显然会更加重视。因此,研究对象在劳动时要比单纯获取更加兴奋。”
本次研究还显示,只要志愿者收到报酬,脑部中的一些与奖励有关的部位也就随之激活。但只有志愿者劳动时,其纹状体才能被激活。因此,伯恩斯认为大脑的此种联系是一项天赋。这印证了心理学的一个论断,即劳动使人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
我们应通过勤劳和智慧,在积极的过程中积累财富,并在其中学会体验乐趣。
在现代商品经济的社会中,金钱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十分错误的价值取向,即想通过一种简单的、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取巨富。人对金钱期望的大小,也影响着金钱带来的心理价值。“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不快乐感也就越强”。某一存款逾百万的人整日愁眉苦脸,别人问他为何忧愁,他感叹说自己太穷。他说百万元算什么,比起人家上千万元的来,自己岂不是个穷光蛋?对“向高标准”看齐的他,即使有了千万元,他仍然快乐不起来,因为届时他将会盯住上亿元的。可见,人对金钱的获得,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否则将会导致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千万别企图让金钱在你心中处于压倒一切、排斥其他一切有意义生活方式的位置,那样的话,金钱带给你的心理价值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大大贬值。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tcelue.tv/) | Powered by Discuz! X3.1 |